近年的寒暑假期間,多有熟識的老友帶兒孫光臨舍下。不問便知,那是他們為了一篇文章的緣故而滿心前來求助的。
  真是“花徑不曾緣客掃,蓬門今始為君開”(杜甫《客至》)。鍵盤青燈今作答,可憐天下父母心了。
  原來,2013至2014年間,國內一些大型網站將拙作雜文《圓的魅力》列為中考語文閱讀試題,廣為解析。該文的點擊量,高得嚇人。學生們的各類答案,也不計其數。想是我的一些老友在含飴弄孫時得知此事後便說:走!解鈴還需系鈴人,找你高如爺爺去!於是,門鈴一響,客人到了……
  那是22年前的那個春天,我在成都軍區政治部宣傳部負責新聞工作。為了宣傳報道駐南充某師的軍事訓練經驗,我帶13集團軍新聞幹事關春林、在軍區宣傳部幫助工作的幹事馬甫超(前者已轉業至重慶日報、後者轉業至渝北區工作)前往採訪。
  南充是我的故鄉,多年未歸,今來甚喜。現場採訪結束後,二位同仁爭著寫初稿,我則在充滿陽光的師招待所里無所事事。忽見客廳書桌上當日台歷的空白處,印有一科技小常識,上寫圓的周長、容積如何計算,為什麼圓的器皿最省材料之類。當年互聯網尚未開通,得此小知識,甚為欣喜。看著、看著,茅塞頓開:多年來對社會、人生“圓”、“尖”、“方”操守的感悟,抗戰時毛澤東對國民黨反動派“有理、有利、有節”的鬥爭藝術,家庭中“乖乖女”最受青睞,單位上“會來事”屢屢吃香等現象,一一涌上心頭。於是我展紙揮筆,在印有方格的稿箋首行正中處,寫下了“圓的魅力”一行標題。
  文章一氣呵成。兩個多小時過去,同事新聞稿寫好送來,我的這篇文字也敷衍成章。互相看罷文稿,惺惺相惜,各懷敬意。
  很快,拙作在成都的一些報刊發表,四川日報政教部主任楊文鎰甚喜其文。他當時正在四川大學新聞系做客座教授,便以此文為範例,作評論文章寫作章法的講解。該文後又被四川大學、北京大學選為閱讀教材。並有《現代語文(高中讀寫版)》和“優秀雜文”之類的選本選入,並漸入中學生們作文寫作的法眼。
  老友們帶兒孫到來,多要我以此文為例,“單鍋小炒”地輔導侄兒、侄孫如何寫作議論文、小品文之類,以備戰中考,迎接高考!
  責任重大,難煞人了。因為你寫得出文章,未必講得出道理。恰如某宅男一道小菜做得好,滿座喝彩,但你未必說得出多少原理與體會!何況,天下苦考久矣!區區小文,何足道哉,不成體統,聊以慰藉安撫老友吧!於是,我說:
  一、不要把該文當作一篇科技小品來讀,儘管文中講了不少圓、尖、方的科學常識。
  二、圓尖方共存於社會,也共存於人生,不一定方就好,圓就不好。也不一定圓就好,尖就不好。重慶人還罵人為“方腦殼”呢!“圓尖方”,當如三味中藥,君臣互補,各有妙用,都以養氣和脈、正身強體為要。這樣的多元、互補性論述,使文章的內涵增大,容量提升。
  三、文貴以氣,拙作一氣呵成,正述反問,多有結合;文難以動,該文又以走訪牽線,“去問”連篇,把“坐以論道”變成了“行者取經”。這在結構上或許是議論文的可取之處吧。
  四、小品文的字句,貴精崇簡。行文間最好賦有音樂感。拙作語言簡約且有詩化傾向,幾個“去問”自然段,又有迴環悱惻的味道,讀起來似乎可以一詠三嘆,鸞鳳和鳴。
  對此講解,我算是“好詞”用盡了,粉也擦足了,但老友聽後仍不解渴,懷疑我的講述還留有一手,未曾傳授,不肯離去。無奈,我只好懇切地說:如有空,讓小同學再去讀讀原文吧!
  附:圓的魅力
  創世者,莫非你偏心;造物主,莫非你徇情?為何在締造世間萬物時,偏就鐘愛“圓”的模樣!
  舉目觀蒼穹,上天是圓的;俯以察地理,地球是圓的;借助紫金山天文望遠鏡,欲窮千里目,放眼望宇宙:太陽、月亮、“牛郎”、“織女”、北斗、南極,一切天球地體,呀!莫不都是圓的!
  迴首看舍下,不少物什也呈圓形。案上的電燈、筆筒是圓的;筐里的雞蛋、蘋果是圓的;缸里的豆米芝麻是圓的;還有陽臺上那盆含苞待放的梔子花,也微張花瓣,奮力向圓發展哩!
  不禁啞然失笑:
  鄙人個子不高,卻頭圓肚圓,本是窈窕淑女不屑一顧的人物。然則一次郊游,田坎上幾個村姑、嫂子竊竊誇贊:“圓的,大官!”我慚愧之餘近前盤問,一嫂子喜眉笑眼道來:“不是‘大官’,也是‘像官’。看你頭圓、肚圓,一臉‘官相’,還不‘像官’?”我忍俊不禁:“圓,真有魅力啊!”
  於是,我便潛心觀察起圓的藝術,收集起“圓文化”來。
  去問生物學家。他說:圓是生物選擇、進化、生存的需要和結果。目前自然界絕大多數微生物如細胞、細菌之類,都是圓的。可是很早很早以前,也多有條形的、方形的,或者不規則形的。但經不住物質的摩擦,地球的引力,同類的相撞、打磨,久而久之,削其棱角,變成圓形、橢圓形、流線形了。放大到動物界來說,你看水中的蝌蚪出世之初,拖著長長的尾巴,一搖三擺,曲態可掬可愛,曾幾何時,尾巴脫光,變成圓乎乎的了!
  去問物理學家。他說:自然界多數物體呈圓形,是力的“作用圖”。車輪呈圓形,便於滾動;蘋果呈圓形,減少脫落;彈指即破的氣球呈圓形,同樣是要最大限度地減輕地球的引力,增大對外界的抗力,方能“好風憑藉力,送我上青雲”!
  再去問技術工程人員,回答更使人茅塞頓開:物體多呈圓形,主要是為了實用需要。因為一切物體形態中,圓形容積最大,肚量最寬,用料最省。他說數學家早已測出,容積相同的一個立方體錶面積要比一個球形錶面積多用24%的材料!難怪我雖肚圓、頭圓,穿衣用料卻不比瘦高條多出什麼!
  問學歸來,不亦樂乎,我倒頭便睡,以解連日奔波之疲勞。“月朦朧,鳥朦朧”,朦朦朧朧見周公時,“哎喲”一聲我醒了。原來翻身時碰著了別在床頭上的繡花針。負痛之人,再難成眠,索性再想開去。由眼前的繡花針,想到老奶奶做鞋使用的錐子,頭圓了要磨光;石匠舅舅開山鑿石用的鏨子,用禿了要打尖;石油工人鑽井用的鑽頭鈍了,可否也要換尖的呢?“青竹蛇兒嘴,黃蜂尾上針”,莫不保持其鋒利。“尖”能穿雲裂石,“鋒”能所向披靡,“針”能灸病治疾。看來,自然界、人類社會在有“圓”之時,又確實不可少了“尖”、“鋒”二物。
  由尖又想到方。文人學士的愛物———硯臺、書報、紙張是方的;戲劇中帝王將相邁步是方的;由此追溯到建國之初乃至兩千多年間的官印玉璽,一概是方的;當今流行的貨幣雖然叫“圓”,但其幣紙也是長方形的;金屬材質的貨幣,當初也曾“外圓內方”過。由此得知,“方”也有過輝煌的歷史!
  於是,我實話實說:大千世界,應是“圓、尖、方”並存;人類社會,必然“麻、辣、燙”俱有。
  如果硬要問我愛哪頭,我說:圓有圓的伶俐,尖有尖的鋒芒,方有方的風範……
  (作者系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,重慶警備區政治部原主任、少將軍銜)  (原標題:昔拾朝花 鄧高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20haff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